推選呂堅教授成為協會副主席!
呂堅教授
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學院(HKAES)院士。
香港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委員
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及生物醫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大灣區研究部主任,中科院-香港城市大學納米材料與力學聯合實驗室港方主任(2018年獲評中科院優秀聯合實驗室);香港城市大學先進結構材料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福田)先進結構材料與增材制造研究部主任。
教育背景:
1978/09~1979/02 北京大學化學系(本科)
1979/02~1984/07 首批獲國家獎學金赴法留學,獲法國貢比涅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師文憑(Dipl.lng)(本碩連讀),碩士文憑(DEA)
1984/09~1986/12 法國貢比涅技術大學(索邦大學集團成員)材料與應用力學博士
1993/01 法國索邦大學(時為巴黎六大/居里大學)Habilitation(博導資格)力學專業文憑
任職經歷:
2010/09~至今 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系講座教授(2010年09月起)、國家貴金屬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創始主任,2015年11月起)、先進結構材料研究中心主任創始主任,2011年1月起)、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福田)先進結構材料與增材制造研究部主任(創始主任,2020年10月起),中科院-香港城市大學納米材料與力學聯合實驗室港方主任(港方創始主任,2010年10月起)2018年獲評中科院優秀聯合實驗室),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大灣區研究部主任(2020年1月起)。
2013/11~2020/11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科技與研究)兼研究生院院長(時為香港各大學首位內地學者任負責科研的副校長)。主管科研、中國內地事務(含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成都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聯合高等研究中心(蘇州)、北京聯絡處、上海聯絡處)。這7年間,香港城市大學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大學之一,也吸引了眾多一流學者任職,並組建了有多名諾獎,菲爾茲獎,邵逸夫獎,Wolf獎及多國院士兼職的該校的高等研究院,2020年QS排48名,學術產出排名非常靠前,也是2020年大灣區世界百強學科最多的大學;2016年起連續5年成為全球獲得美國專利百強大學中香港第一(全球第51名)。
2010/09~2013/11香港城市大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香港首位內地學者擔任多學科學院院長,當時是香港規模最大的理科工科學院,在院人數達6000人,教師340名,現已拓展為香港城市大學理學院,工學院,動物醫學與生命科學院)。擔任院長期間,組建機械與生物工程系(現拓展成機械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和生物醫學科學系(現已拓展為動物醫學與生命科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在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軟科)工程領域排名在2013年躍居大中華地區第一名。
2005/12~2010/09香港理工大學機械系主任、講座教授
1994/01~2005/12法國特魯瓦技術大學機械系統工程系主任、法國教育與研究部與法國國家科學中心(CNRS)機械系統並行工程實驗室主任,1999年由法國教授全國委員會晉升法國機械、土木、力學領域最年輕的一級教授。
1986~1994法國機械工業技術中心(CETIM),歷任工程師,高級工程師,實驗室負責人。
重要政府機構與社會兼職:
香港創新、科技及再工業化委員會委員,(該委員會由香港財務司長為主席,多個功能局局長及創新科技署署長為委員,就以下方面向特區政府提供建議:有關創新及科技發展的方向、工作重點及其優次,以及關鍵績效指標;有關推動香港優化本地創科生態系統的策略和措施;有關加強主要持分者之間的合作和協調的策略和措施,以發揮協同效應,帶動香港的創科發展;及有關推動香港「再工業化」的策略和措施)。
香港研究資助局(RGC)原委員(Member of the Research Grants Council )(2016-2021)(該機構首位在香港各大學在職的內地背景教授),香港研究資助局的職責為:透過教資會,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建議香港高等教育機構在學術研究上的需要,包括鑒定優先範圍,以發展一個足以維持學術蓬勃發展和合乎香港需要的學術研究基礎。
國務院僑辦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7-2022),前海科技創新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廣東大亞灣站、嶺澳核電站核安全咨詢委員會委員,廣東省大灣區激光與增材制造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副理事長。
曾任及現任重要學術兼職:
1999年獲聘中科院首批海外評審專家(序號001);香港材料研究會(HK-MRS)理事長,香港力學學會原理事長,美國實驗力學學會Fellow及殘余應力分會主席,現任廣東省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
會第十一屆理事會特邀理事,教育部高等學校力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科技委員會委員,深圳市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管理委會委員,上海市增材制造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世界先進制造協會副會長,廣東院士聯合會特邀會員,深圳先進電子材料國際創新研究院理事會委員,中國理論與應用力學學會特邀理事,廣東(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學術委員會顧問,廣東省高層次人才評審專家庫領域專家。
現任或曾任學術兼職: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客座首席研究員,中科院知名學者團隊成員,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和南昌大學名譽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顧問教授,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上海大學、中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湖南大學、天津大學等大學客座教授。
此外,還是Nano Materials Science主編,CJME: AMF副主編,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編委,以及Science Bulletin、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Interdisciplinary Materials等期刊的顧問委員會委員。
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先進結構納米材料的制備與物理及化學性能(含超高新能表面增強拉曼光譜納米探針),生物與仿生材料(多穩態結構,柔性機器人),先進材料集成設計,3D/4D打印材料與工藝(含生物及人造器官打印)。
獲獎及榮譽:
2018年榮獲中國工程院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2011年當選法國國家技術科學院(NATF)院士,是該院300余位院士中首位華人院士
2017年榮獲法國國家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2006年榮獲法國國家榮譽騎士勳章
重要學術成果:
在2017年研發的鎂基超納雙相-玻璃納米晶材料強度是當時被報道的最強鎂合金(Chen, L.-Y. et al. Nature 528, 539-543 (2015))的好幾倍(Nature, 2017)。在2018年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陶瓷墨水”,開發了全球首套4D打印陶
瓷技術(Science Advances, 2018),該技術在歐盟委員會發布的《面向未來的100項重大創新突破》(100 Radical Innovation Breakthroughs for the future)中被列為4D打印技術的典型案例之一。目前,我們研發的SERS探針的靈敏度比當前的商用SERS探針高100倍,且其成本低10倍。與國內領先的第三方醫學檢驗機構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我們研發的便攜式SERS探針能快速檢測新冠陽性。
其他重要創新成果獲獎:
2021/12 由結構形態轉換實現的水下剖面水質監測系統獲第二十五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
2021/12 質優價廉的多功能快檢儀獲第二十五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銀獎
2021/12 4D打印陶瓷及其在3C產品中的應用獲第二十五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銅獎
2021/04 由結構形態轉換實現的水下剖面水質監測系統獲中國(上海)國際發明創新展覽會金獎
2021/04 4D打印陶瓷及其在3C產品中的應用獲中國(上海)國際發明創新展覽會銀獎
2019/11超納高硬多功能膜在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獲優秀產品獎
2019/04陶瓷折紙及4D打印陶瓷結構獲第47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2019/04由結構變形實現的水下水質監測系統獲第47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2018/12結構形態改變實現的水下檢測設備獲亞洲國際創新發明大獎之金獎
2018/11四維打印獲亞洲國際創新發明大獎之金獎
2018/11四維打印獲創新四維打印發明大獎(傑出大獎)
2018/11 4D打印陶瓷3C產品在第二十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獲優秀產品獎
2018/08陶瓷4D打印技術在2018增材制造全球創新大賽獲潛力價值獎之最具前沿突破獎
2018/11由結構形態轉換實現的沈降上浮系統在第二十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獲優秀產品獎
2018/5由結構形態轉換實現的自主式沈降上浮系統在第二屆中國高校科技成果交易會獲特別金獎
2007/11自主研發的表面納米化機器布魯塞爾第56屆世界創新、研究和新技術展覽會特別金獎
重大項目經驗:
2020/11 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高端科研項目扶持計劃支持,作為負責人開展先進航空材料預應力工程與納米技術研究。
2017/07 獲國家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作為課題負責人開展新型納米金屬材料的使役行為研究及部分工業應用探索研究。
2016/01 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支持,作為課題負責人開展熱障塗層損傷的時空跨尺度理論模型與實驗方法研究。
2012/01 獲國家科技部973計劃支持,作為課題負責人開展多級納米結構的穩定性研究及部分多級納米金屬材料的工業應用探索研究。
作為項目/課題負責人承擔了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廣東省粵港關鍵聯合項目、深圳市重大產業技術攻關等多項項目及課題。
專利論文情況:
研究成果在Nature(封面), Science, Nature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 Materials Toda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RL, JMPS, Acta Material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一流雜志上發表460余篇,引用近3.4萬次(Google Scholar)。取得65項歐、美、中授權發明專利(含拓展專利),其中美國授權發明專利38項。(更新於2022-06-24)
論如何在十五年內建立自主的科研創新體系
Comments